浙江师范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97|回复: 0

[其它] 第22节 2000个汉字就够用的观点错在哪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21 06: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
2000
个汉字就够用的观点错在哪里?

有些人说“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而英文,一百万个单词,却仍然不够用”。以此来证明汉字的优越性和不必改进的。这种对比,似乎切合实际,其实是他们不懂得“文字的形式和功能特性是由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决定的原理”和“文字与语言互相匹配的原理”。只看表面,不知实质,是一种错误的对比,他把不可类比的东西作了对比,从而得出了错误的观点。

语言是由“语音、语意、语法”三要素构成的;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意”三要素构成的,其“字音、字意”就是对应语言的“词音、词意”。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决定了它的最终的佳文字形式就是“直接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的优点是“音意合一、读写一致”,可以“由形知音,由音晓意、由音知形”。所以十分便于书写和记忆。但是,这类语言不能用已经有的单词,按“意、意关联”的方法构建“二级新单词”,所以,每出现一个新事物,就必须创建一个新的单词。因此,现有的单词再多,仍然不够用;同时,这种语言和文字的扩展局限性都具有很大,由于社会在不停的发展,新事物无穷地出现,就导致语言单词数量的无限扩展。为了解决这种语言、文字的语言局限性与客观事物无限性的矛盾,语言必须由“语音单载”朝“语音多载的方向发展。起初只表示单词读音的文字,后来不得不增添表示语意的和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了。这就使纯表音文字变成了既“表音”又“表意”又表“语法”的文字了。“纯表音文字”就朝“音、意双表文字”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原先“音意合一、读写一致”的文字就变成了“音意分离、读写不同”的文字了。同时,由于附带了语法,又使单词变成了带着“特型接口”的“拼图游戏板”,单词之间,不能随便互相结合了,所以,每个单词的使用范围就变得十分狭窄,现有的单词再多,也赶不上现实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于是出现了“一百万个单词也不够日常使用”的问题。也是由于单词附带了语法,所以就出现了繁琐的语法规则。以上诸多方面的问题作用在一起,就使原先十分易学的语言、文字,变成十分难学的语言、文字了。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英、德、法语和其文字。这是这类语言与其对应的文字的固有的局限性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后果。只有这类语言完全发展成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即一音多意)的语言,与之对应的文字发展成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后果。近代以来,这类语言和其对应的文字,已经加速朝这个方向前进了。200年前的英文,现在的英国多数人都看不懂,就是这个原因。有些人以此说拼音文字不能如汉字那样“贯通古今”,来“证明”汉字比拼音文字优越。其实这是一种把不可对比的东西进行对比的错误看法。譬如马鞍是配在马背上用的,马鞍的好孬,只可看它与马背配合得合适不合适,合适就是好的;不合适,即使用檀香木做的也是孬的。骆驼鞍是配在骆驼背上用的。马鞍的好孬,是不能用骆驼鞍为标准来衡量的。同理,区分一种文字的优劣,只能用它与所对应的语言的匹配程度来衡量: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好;用其他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的。

由于这类文字“既表音又表意又表语法”,把语言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了,对于这类文字来说,《新华词典》对“文字”一词注释“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对的了。

而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即一音多意)的语言,汉字是与汉语对应的文字。汉语的特性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即一音一意)的语言的特性有很大不同。

由于“语音多载”,就可以用有限的单音来表示无限的事物。所以,单词的扩展就没有局限性。因此,汉语的就可以拥有无限的单音词,单音词就成了汉语的基本单词,反映在文字上,就有大量的汉字都是一字一音的。

由于“语音多载”,所以,表示汉语单词的汉字,就必须是字形是单载的,即“意异形异、一意一形”的。否则,在书面环境里,就不能区分“同音异意词”。

  虽然可以用有限的单音就能表示无限的事物,但是,表示单词的汉字,不能是有限的,它必须具有无限的扩展性,才能适应汉语单音词数量无限扩展的需要。“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可以适应这种需要。

又因为汉语是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排列、语调、语气、表情等条件,来关联理解各单词的含意的(例如:“天明”、“明天”,“算盘”、“盘算”两字一样,排列不同,含义有别),所以,汉语没有如其他语言的“人为的特定的多种语法”。 这决定了汉字只表示汉语的单词的语音和语意就够了,用不着附带语法。所以,对汉字来说,《新华词典》对“文字”一词注释“语言的书写符号”就是错的。对汉字来说,文字的定义应为“表示语言单词的书写符号。”汉语的单词是由语音、语意二要素构成的,而目前的汉字楷体,只直接表了“意“,没有直接表“音”(间接表音的),可以说它没有完全表示“单词”。没有与汉语单词实现完全的匹配,所以,学习起来,没有语音的提示,就显得比汉语难学多了。汉字的一切缺点和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汉字必须改进的关键问题所在。

汉语的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的最终的最佳文字形式就是“意异形异的,意、音双表的、不附带语法功能的、平面的”形式。---目前的汉字楷体,并不是最终的最佳形式,只是一种过度形式。

汉语的这些特性,就导致了它可以让单词象棋子一样,用有限的已有的单词按自然排列的顺序,任意与其他单词产生关联,构建出无限的具有新义的“二级多音单词”和语句。例如:“成”字,就可以与其他单词结合构成很多二级新词:成功、成绩、成败、成事、成全、成就、完成、造成、促成、组成、铸成、构成、成本、成文、成果、成器、成色、成竹在胸、功成名就、成年累月、集诸家之大成、不足十成、成千上万、成人之美、已成定局。。。。。。

这种情况反映在汉字上,就出现了“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的情况。不知其理的人们,就本末倒置地把这归结为“汉字的优点”。

汉语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即一音多意)的语言。这类语言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和最大的易学性。所以它是世界上最容易学会的语言,也是最先进的语言。

  但是,它因此又具有以下两个基本规律:

1。单词的扩展,必须汉字的扩展来支持。因此会就出现如下互相促进或互相促退的情况:汉语发展,汉字就发展,汉字发展,汉语就发展。反之,如果汉字扩展停止,汉语就必然退化,变得繁琐冗杂,汉字出现变质、退化,汉语也就跟着变质、退化;如果汉语扩展停止,汉字扩展就必然停止,汉语出现退化、变质,汉字就必然出现退化、变质。

2.因为语是多载的(一音多意的),所以表示汉语单词的汉字就必须是单载的(一字一形一意的),否则,就会导致书面表达出现歧意和繁琐冗杂。

由于汉字楷体是以字构来扩展字量的,虽然可以适应汉语无限扩展的需要,但是,随着字数的增加,就使新汉字的笔画越来越多,并且逐步失去了构字的规律性,使整个汉字系统蜕变成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在字形上看不到规律提示线索,导致了难写难记。又由于汉字楷体只表示了单词要素的一半(语意),使人不能“见字知音,由音晓意”,没有音的提示功能。进一步增加了难记难写的程度。使汉字成了必须逐字死记硬背的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

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难学,就直接导致了汉语的难学。汉语最好学的本质,被汉字掩埋了。

这些人以当前“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的现象为依据,得出了“汉字易学”的结论,来否认“汉字难学”的事实,从而证明“汉字是不必改进的”,来反对改进汉字。其实,把楷体系统改进成同汉语完全匹配的“理想的文字系统”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解决楷体字难学的问题,它要同时解决楷体所凸现的6大缺点和8大问题,

   另有一些人,看到汉字在电脑的处理上,重码字很多,而且无法解决,就想用压缩汉字的使用数量来解决。还有一些“汉字拉丁化”的坚持者,看到纯拼音字母构建的“汉字”,无法解决“同音异意词”的问题,也想用压缩汉字的使用数量来解决。这些人还编造一个“理由”,说“汉字总数虽然有5万多,但是,大多数的汉字在今天不用了,被淘汰了。例如‘缶’、‘鬲’、‘耒’等字。”其实,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无法“割断”的,只要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是不会过时的,是不可淘汰的。因为后人在研究历史文献时,不认识前人使用的字怎么行?所以,他们的“理由”是不能成立的。况且,历史是一条无限延长的“直线”,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一段时间,在历史的“长线”上不过是一个“小点”。以一个“小点”的眼光来看待历史,岂不荒谬致极。今天不用的字,不见得以后不用,今天使用的字,不见得以后还用。所以,把汉字局限于2000个字的观点和做法,既违反了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也违反了实际的需要,是极其荒谬可笑的蠢招。

停止汉字发展和压缩汉字使用数量的做法,将带来无穷的恶果。持这种观点的人们不懂得,汉语虽然可以用有限的单音词来组建无数的二级新词,但是,不能把这种方法当成取代单音词扩展的办法,来停止单音词的扩展,不再造新的单音词的。否则,将使二级词的含意逐渐失去根源基础,导致汉语向着多音节词的语言方向退化。

因为,无限出现的新事物,只用2000个字来表示,必然使很多字出现一字多意的现象,这就违反了汉字的“一形一意、意异形异”的字形单载的规律,从而导致出现大量的多音节词。这就会使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退化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即向现在的拉丁语看齐。与此同时,目前的表意汉字就蜕变成纯表音的音节文字了。音节文字并不是多音节语言的最佳文字,所以它必然再进一步蜕变成拼音字母文字(即音素文字)。这就是说,让汉语汉字重走一趟拉丁语、拉丁文的老路,最终实现了一些人梦寐以求的汉字拉丁化的目标。那时,是否就实现了与西方语言、文字“接轨”了呢?肯定不会,那时,西方的语言已经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文字也已经发展成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了。中、西语言文字,正好同今天翻了个個。中国人可就彻底地变成西方人的“跟屁虫”了。

     持以上错误观点的人们,除去利益原因外,主要原因还是不懂的正确的汉语汉字的理论的缘故。可以说,中国历代对语言文字方面的政策,都是在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仅以表面现象为依据而制定的,所以往往导致“饮鸩止渴”、遗患无穷的恶果。

从清朝推行“官话”以后。汉语的“入声”逐步被丢弃(不过,由于那时百姓中识字的人不到3%,一些偏远的地方受影响不大,至今在一些地方语言中,还保留着入声)了,原来属于“入声”的单词分别归并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轻声”中来了,导致同音词剧增,对话表达就比从前模糊、繁琐了,诗歌只有“抑扬”没有“顿挫”了。1950年后,又在汉语《字典》中砍掉了“zi绩”,“ci七”,“si西”三个尖音音素和gei、kei、hei、zhei、chei、shei、 yai等音种(不过,在大多数的地方语言中,今天还保留着),把含有“zi绩”,“ci七”,“si西”音素的汉字合并到含有j、q、x音素的音域里去了,把含有gei、kei、hei、zhei、chei、shei、 yai等音种的字合并到含有ge、ke、he、ze、se、ce、zhai、chai、shai等音种的音域里去了。更大地增多了同音词。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艰苦地锻炼、遴选,才确立和普及的这些音调、音素和音种,是无比珍贵的,被轻率地砍去,就如把千年人参当烂萝卜扔掉了一样,实在很可惜、很可叹!砍去这些音素、音种,就如世界上灭绝了几个物种一样,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加大了同音异意词的数量,造成 “酒”与“久”不分,“清”与“轻”不分,“昔”与“稀”不分,“嗄”与“啊”不分,“匿”与“逆”不分,“窄”与“斋”不分,“捱”与“挨”不分等等。增大了记忆的困难和电脑输入的重码率,也增加了对话的误解率。为了避免误解,就不得不增加双音词或注释语句。例如,张三对李四说:“王二果园里的苹果比赵六果园里的苹果青得多。”由于“青”、“轻”同音,李四可能误解为王二家的苹果比赵六家的苹果“轻”得多。张三为了避免李四的这种误解,就只好增添一个注释语句:“还不熟”。于是这样说:“王二果园里的苹果比赵六果园里的苹果青得多,还不熟。”这样一来,以“言简意赅”著称的汉语特性,就遭到了很大削弱,使汉语变得烦琐冗杂了。也使一些汉字由“表意文字”,退化成6000年以前“音节性质的”文字,使今天的汉语向7000年以前的多音节性质的汉语方向退化。例如,在砍掉“积(zi)”音之前,“进”、“禁”两词的读音是不同的(见1957年以前出版的汉字《字典》),在对话时分得很清。而砍掉“积(zi)”音之后,两音就并在一起了,都读“jin”。在对话时“进入”与“禁入”就分不清了。人们只好把“禁入”两个音节,扩展为“禁止进入”四个音节。在“禁止进入”这句话里,“止”、“进”与“禁”、“入”的含义是重复的,为什么要重复?就是为了在对话时把“禁入”与“进入”区别开来。所以,在这里,“止”、“进”只起了个附加“音节”的作用,它本来的含义已经没有意义了。在这里,从性质上看,“止”、“进”两字,就由“表意文字”蜕变为仅表音的“音节文字”了。

所有以上各种错误做法的总后果,使今天的汉语、汉字都出现了退化、变质的现象,在英语、英文的强势进攻下,节节败退,已经出现了汉语、汉字被中国人自己逐渐轻视、抛弃的趋势了。

提出和相信2000个汉字就够用的人们,仅仅看了一点表面的一时的肤浅的现象,没有深入地从语言文字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上去探究,就妄下结论,既欺骗了自己也贻害了别人。

      23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比楷体汉字优在哪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浙江师范大学论坛

GMT+8, 2024-3-29 22:44 , Processed in 1.53531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